量子計算硬體基礎
從控制面看超導量子電腦
量子計算在特定問題上蘊含遠超古典電腦的運算潛力,其硬體卻也面臨控制困難、操作時間過短的問題。量子計算的硬體以量子位元作為的核心元件,還需搭配操控量子位元狀態的驅動元件、量子位元狀態的讀取元件。此外,因為量子位元容易受到外界干擾的特性,量子位元的校正/微調元件、量子糾錯元件等。簡而言之可以包含以下:
- 量子位元
- 驅動
- 讀取
- 校正
- 糾錯
事實上,在現今的記憶體中,其實也包含以上不同的硬體分工,只是在量子計算裡面,以上不同元件需要整體考慮。更具體一點的講法,因為不同元件會互相交互作用,當我們利用量子物理學,寫下其整個量子電路的 Hamiltonian(或薛丁格方程式),其交互作用像會去"修正"量子位元本身的特性,一方面我們利用"修正"的特性來操作和讀取量子位元的資訊,然而另一方面卻也導致量子位元受到影響,偏離理想狀態、導致錯誤產生。
本文專注在超導量子電路,量子電路中包含的元件分類如下(兩種切入點):
以功能性為觀點 |
1. 量子位元(資料儲存) 2. 驅動:耦合電路或 LC 共振器(作運算) 3. 讀取(readout):LC 共振器與饋線 4. 校正:Flux line(改變量子位元頻率) 5. 糾錯:量子位元(糾錯用) |
---|---|
以元件種類為觀點 |
1. LC 電路 a. LC 共振器(線性 LC 電路):用作讀取量子位元狀態(readout resonator),有時也可以作為量子位元間耦合(間接耦合) b. 量子位元(非線性 LC 電路):部分作為資料儲存、部分作為糾錯用位元 2. 饋線(feedline):外部訊號送入與讀出 3. 耦合元件: a. 操作、改變量子位元狀態 b. 量子位元之間的直接耦合 c. 將外部訊號與各元件交換訊號 4. Flux line:調整改變量子位元頻率,讓量子位元在指定頻率運作 |
▲首先可以先欣賞一下單量子位元的 layout。(a)顯微鏡底下的電路圖,(b)對應的電路圖,此圖中有一個 Qubit(紅色 Transmon)、一個 readout resonator(天藍色),兩條 feedline 個別驅動(Drive)量子位元與 readout resonator。各元件間利用電容作耦合。另外有一條 Flux line 連到 Qubit 旁,會產生磁場來改變 Transmon 的操作頻率。(c)readout resonator 因為與量子位元耦合,會受到量子位元在 \(|0\rangle\) 或 \(|1\rangle\) 狀態的差異產生頻譜的位移,利用 readout resonator 頻譜的位移的特性來得知量子位元的狀態。
Ref:arxiv.org/pdf/2106.11352
▲這張圖是兩個量子位元(Transmon)藉由一個 resonator 耦合在一起(間接耦合),可以注意的是下方一行文字寫這個 resonator 兼具耦合兩個量子位元的功能。
Ref:doi.org/10.1038/nature08121
▲這張圖是四個 Qubit,中間由 bus resonator 串連耦合四個 Qubit。其中四個接頭直通 Qubit,是 flux-line,另外左上跟右下各有一條 readout feedline I/O,各自連結到兩個 readout resonator 並與 Qubit 耦合(等於說一條 readout feedline 會同時讀取兩個 Qubit)。
▲這張是另一種 5 qubit layout 的示意圖。其中 Z 是 flux line,XY 是 Drive line,5 個 Qubit 是直接電容耦合。此外,每個 qubit 都有自己的 readout resonator,在上方併入(此圖顯示是電感耦合)到 readout line。
doi.org/10.1038/nature13171
邁向多 Qubit 模組
▲要達到量子計算,需要同時操作許多 Qubit,同時因為糾錯的關係,也需要額外的 Qubit 來進行糾錯。下圖是一個 17 位元的實驗性量子晶片,排列方式是一種稱為 surface code(表面碼)的量子糾錯型態,圓形為 Qubit,粉色及紅色是 Data Qubit,天藍色及綠色是 Check Qubit。每個 Qubit 都連接 7 條線(暱稱為 Starmon),其中 4 條為 Qubit 間耦合、1 條 Flux line、1 條 Drive line、1 條 Readout resonator。Readout resonator 分別併入到三條 feedline。
https://arxiv.org/pdf/1612.082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