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控制超導量子位元

最常見的作法為拉比震盪(Rabi Oscillation),透過施加特定頻率的電場震盪脈衝(Pulse) \( P(t) \)。先來看 Qubit 受到 \( \pi \) -pulse從 \( |\ 0\rangle \rightarrow |\ 1\rangle \),利用 Bloch 球進行可視化:

控制 Qubit 的主要參數

  • 脈衝的振幅(Amplitude \( A \)): 改變 Qubit 的狀態(Block sphere 的轉角)
  • 脈衝的時長(Duration \( T \)): 改變 Qubit 的狀態(Block sphere 的轉角)
  • 脈衝的頻率(Frequency \( \omega_d \)): 決定是否能精確驅動 Qubit
  • 脈衝的包絡(Envelop \( F(t, \tau) \)): 影響漏態(Leakage)

一個完整的脈衝可以表達為: \[ P(t) = A \cdot F(t, \tau) \cdot \sin(\omega_q t) \] 舉例如下:

一般來說因為Qubit相干時間很短,會希望盡可能短的時間操作完Qubit的運算,以超導量子位元而言,相干時間能維持達微秒(μs)當前的技術而言已經很久了,故超導量子位元脈衝多半固定在奈秒等級(\(ns\))。故操作Qubit的狀態一般採用調控脈衝的振幅的大小來決定轉角。
(實驗中驅動大約\(10ns\)左右\(^a\))
\(^a\) 10.1103/PRXQuantum.5.030353

可以藉由 Bloch 球進行可視化,在這邊畫出對\( X \) 軸轉 \(0.25\pi \)、\( 0.5\pi \)、\(0.75\pi\)和\(\pi\)-pulse。可以發現說利用振幅的大小可以決定轉動的角度。

同樣的,也可以討論利用不同脈衝的時長\(T\)來達到相同的 \( \pi \) -pulse從 \( |\ 0\rangle \rightarrow |\ 1\rangle \)

當然,讀者也許會想說,既然超導Qubit相干時間很短,那脈衝的時長\(T\)越短越好。下一節我們就會提到,越尖的脈衝會引入更多不相關的震動頻率,導致Qubit的操作出現誤差。實務上,如何決定脈衝的時長\(T\)與脈衝的震幅\(A\),一直是Qubit日常校正的一環。良好的校正會得到優質的量子計算效果,反之,光是誤差就可以導致計算不如古典電腦來的準確。

Pulse shape:
10.1103/PRXQuantum.5.030353
10.1103/PhysRevLett.116.0205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