約瑟夫森節

構建超導量子電腦最關鍵的元件

以超導製作的量子位元基本上都脫不開約瑟夫森節(Josephson Junction)。約瑟夫森節是一種三明治結構,以兩個超導體中間夾一個非超導態的物質,因為量子效應,超導電流可以透過穿隧效應穿越這層非超導層。常見製作材料為鋁基(Al)或是鈮基(Nb),在基板上鍍一層超導金屬之後,讓表面氧化形成一層薄薄的氧化層(即絕緣非超導層),再鍍上另一層超導金屬,即是一個約瑟夫森節,這種超導-絕緣-超導結構稱為SIS結(Superconductor-Insulator-Superconductor, SIS junction)。

▲(a)SIS約瑟夫森節的示意圖。(b)電子顯微鏡下的鋁基SIS節。(c)鋁的超導溫度\(T_c = 1.2K\),而鈮的擁有單元素裡面最高的超導溫度\(T_c = 9.2K\),故如果用鈮來做量子位元可以有比較高的穩定度。可是鈮的氧化物\(Nb_2O_5\)與金屬鈮結構差異過大,難以製作成性能良好的約瑟夫森節,故利用多層的材料\(Nb-Re-Al_2O_3-Al-Nb\),採用氧化鋁當絕緣層搭配薄薄的\(Re\)、\(Al\)當結構緩衝層。這種緩衝手法再現今半導體製程上也很常出現(異質整合),緩衝層大概約兩三層原子,作為橋接兩個晶格常數不匹配得材料。在量子材料中另一個很常見的量子效應-鄰近效應(Proximity effect),即塊材的波函數會完全進入到薄膜層,使得薄膜的物理性質「變成」塊材的物理性質。在這邊也會因為鈮超導的鄰近效應,使得緩衝層也變為超導性,故這個多層結構也是SIS。
Ref:10.1557/mrs.2013.229

▲Nb的約瑟夫森節例子
Ref:David Schuster of Stanford University
https://www.anl.gov/article/resurrecting-niobium-for-quantum-science
https://schusterlab.stanford.edu/research.html


▲量子效應是很脆弱的,事實上約瑟夫森節非常脆弱,要形成良好的絕緣層「並」整合在三明治結構中是非常挑戰的。如果結構中有不良的缺陷,會導致量子位元退相干、產生錯誤。故科學家也不斷的思考不同的解決方案。圖b為一種理論建議,利用收窄的效果,使局部失去超導性,即自然形成一個約瑟夫森節(ScS)。
Ref:10.1103/PhysRevA.110.012427
https://quantumzeitgeist.com/superconducting-qubits-get-boost-with-novel-constriction-design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