單向與測量式量子計算
2.3 單向量子計算模型(基於測量的量子計算)
單向量子計算(One-Way Quantum Computing),又稱基於測量的量子計算(Measurement-Based Quantum Computing, MBQC),再次顛覆了人們對「計算」過程的直觀理解。
原理
在 MBQC 模型中,計算的核心動力不再是施加一系列的量子閘,而是對一個預先準備好的、高度糾纏的大規模量子態(稱為「資源態」,通常是「簇態」或「圖態」)進行一系列的單量子位元測量 [3, 13, 20, 21]。
這個過程被稱為「單向」的,因為一旦一個量子位元被測量,它的糾纏資源就被消耗掉了,無法在後續的計算中重複使用 [21, 22]。計算的邏輯流程和等效的量子閘操作,是通過巧妙地選擇測量的順序和測量基(measurement basis)來實現的。一個關鍵特徵是「前饋」(feed-forward),即後續測量的基選擇可以依賴於先前測量的隨機結果,這需要一個快速的古典控制器來實時調整測量設置 [21]。整個 MBQC 的核心物理機制可以被理解為一系列的量子隱形傳態(quantum teleportation)過程,資訊在簇態中從一端「傳送」到另一端,並在傳送過程中被處理 [3]。
優勢與挑戰
MBQC 的一個主要優勢是它將計算的困難部分進行了轉移。在閘基模型中,主要的挑戰是實現高保真度的、確定性的雙量子位元糾纏閘。而在 MBQC 中,這個挑戰被轉移到了如何高效、大規模地製備高質量的糾纏資源態上。在某些物理系統中,例如光子學,製備糾纏態和進行測量可能比實現確定性的光子-光子交互閘更容易 [21, 22]。此外,由於許多不相互依賴的測量可以同時進行,MBQC 在理論上具有實現更高並行度的潛力,可能降低計算的總體「深度」[21]。
挑戰主要在於資源態的製備和測量要求。製備一個大規模、高保真度的簇態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物理和工程挑戰 [21]。此外,該模型對測量的速度和精度,以及實現前饋所需的低延遲古典控制系統,都提出了與閘基模型不同的嚴格要求 [21]。